查看原文
其他

编读往来︱邵科:我与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期刊的人生情缘(图)

2016-11-01 中国农民合作社

点击蓝字▲免费订阅


 


我与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期刊的人生情缘

■ 文 /邵科 写于2014年


时间 过得真快,转眼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期刊已创刊五周年,回想过去五年自己在合作社领域的求学路,发现有不少人生节点与合作社期刊紧密相连。


还记得2008年自己在浙江大学求学时,老师们交代我好好学习下 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》一文,赶在“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” 国际研讨会召开之前,根据 《农民专业合作法社》颁布之后的新形势,重新尝试总结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路。 通 过文献资料的系统梳理和与老师们的交流探讨,我们逐步明确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 展,主要得益于浙江深厚的生产集群基础、优良的多元组织主体、显著的市场需求导向、宽 松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恰当的地方政府作用。随后便有了《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启示》一文,该文后来发表在了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期刊的创刊号上。现在想来,能赶在期 刊创刊之际留下自己的文字印痕,实在是我这个初入合作社领域的小年轻的人生幸事,这也 成为我与合作社期刊缘分的开始。


2009年下半年,在台湾大学访学之际,自己看到了国务院发布 《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》 ,感觉到了供销社回归“三农”,造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希望。于 是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探讨,我们提出了供销社下一步改革“做农民专业合作社难做的事”的 设想,包括在城市社区与农村中心乡镇建立起合作社产品直销中心;在城市社区与农村中心 乡镇建立起消费合作社组织系统;加强农产品出口营销工作,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海外 市场等具体思路。 这篇文章后来也有幸被期刊录用,并取名《供销社的下一步》发表在了2009年第7期上。也正是通过这篇文章,让自己意识到了从事合作社研究,一定要与实务结合、关注当下。合作社期刊也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表达学术想法的舞台。


再后来,《如何看待合作社办农产品加工企业》和《关于青岛旧店果品专业合作社成长历的分析》两篇文章也先后在期刊上刊发,给了我莫大的鼓舞,让自己坚定了从事合作社研究与实务推广的人生追求。

实际上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,合作社作为一种自组织,一直被工人、农民等弱势群体借助民 主治理,扮演着服务自我的角色,合作社的益贫功能非常突出,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走温 和改良主义道路的实践平台和公民社会组织典型。我国在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发育不足的 情况下,力图借助农民合作社, 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社会经济状态的改善。这一理想虽然美好却步履维艰。许多合作社不仅因为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而面临严重生存挑战,还因为 实际运行状态偏离西方合作社经典范式、各种乱象频出而饱受争议。


因此,如何有效回答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”的理论命题,如何有效避免合作 社被因噎废食的窘境,也就成为了自己接下来在合作社道途中的理论使命和实践追求之一。 在我看来,这可能也是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期刊未来所要扮演的核心角色。我们需要更加虔 诚地接过合作社运动的前辈们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,正确宣传合作社主义的内涵和本质, 自 觉引导和推动农民合作社组织规范发展,力争将合作经济推广到农业农村的更多环节和领 域,使之最终成为遍布社会各角落的“充满阳光和温暖的福利小屋”,使更多的弱者和穷人 能够获得救助、实现自救;也通过更贴地 、有效的教育和培训,让更多的合作社成员尤其是农民成员,学会管理、学会营销、学会技术等,使更多传统小农依托合作社组织成长为现 代化合格公民。


(作者单位: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)


相关阅读:

寇红艳: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改变了我们的命运(图)


井立义: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——我的良师益友


刘进波:合作社的娘家 理事长的课堂(图)


曾现伍:期刊是教科书 编辑部是娘家(图)


尤小龙: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要成为实践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桥梁纽带(图)


徐春光: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是我最美丽的相遇(图)


张旭丽: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 心灵之约(图)


曹东广: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帮咱搭平台(图)


李长文: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向着宏伟目标启航(图)


陈芬辉: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——我们的引路人(图)








农业部主管 农干院主办


官方QQ434100844 或“阅读原文”

右下角可写留言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